5月16日下午2:30,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汪信砚教授莅临我校,在逸夫楼c01 为我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、时代化、大众化”的报告。
在学术报告前,我校党委书记王立兵为汪信砚教授颁发了“客座教授”聘书。汪信砚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研究工作,是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副秘书长、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副会长、全国应用哲学研究会副会长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、教育部“长江学者”特聘教授。
汪教授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、时代化、大众化。
第一,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。他认为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在于把握中国实际,即中国的历史实际和现实实际。而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”旨在否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,企图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客观性、可能性和必要性。外国理论在中国的有很多,如存在主义、进化论、实用主义等等,但是,我们没有说要内化它们,这说明,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”和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”是有很大区别的,两者不能随便替换。
第二,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现代化。汪教授讲到,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就是与时俱进,和不同时代的具体实际相结合,所以,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包含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内。此外,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不等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,二者是有区别的。“马克思主义现代化”隐含着“马克思主义过时论”的思想,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、原则并没有过时。
第三,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用马克思主义化大众。他指出不少人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解为通俗化,这并没有抓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。同时还有人认为“马克思主义化大众,即向大众灌输马克思主义,使大众变成马克思主义者”,这是存在问题的,现实情况下,只有少数人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者。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,就要清楚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和主体。首先,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为大众所了解,所需要,所接受,使越来越多人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。其次,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和宣传者,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,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要创造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,为大众所接受,为大众服务。
汪信砚教授渊博的学识、缜密的逻辑,给在场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汪教授的讲座深化了我们对问题本身的理解,开阔了我们的视野,为我们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、发展马克思主义、宣传马克思主义,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研究指明了方向。